|
他们为祖国的核盾牌而战时间:2012-11-13 他们为祖国的核盾牌而战
1958年,一个代号为“7169”的部队在罗布泊诞生了。这就是为建设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而组建的特种工程兵部队。陈士渠将军说:“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十万大军默默地开进罗步泊,又默默的撤离罗布泊。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业绩至今仍鲜为人知。在当代人的心目中,只知道从事两弹研制的科学家和试验发射部队,而从未听说那个代号为‘7169’的特种工程部队也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想到这里,我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不安的复杂感觉。”
撤离罗布泊的部队秘密开赴三线
1966年9月,中央军委第18次会议批准定点四川省涪陵县白涛镇建设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816工程)。 据统计,在1984年停军转民前,816工程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4亿元,完成土建工程85%,完成安装工程65%,基本建成配套工程及生活设施。 和其他部队不同的是,所有参建816的官兵,在他们复员时,都要在个人档案中装入一张由部队核准的“知密鉴定”,尽管很多战士不知道工程的性质和用途。“知密鉴定”大概内容是:“××同志:×年×月入伍。在我部队服役期间,略知部分军事机密,根据国周字140号文件精神,望各地方政府对其严格管理,加强教育。” “国周字140号文件”,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国务院文件。只发到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主管干部和承办单位,不准往下转发。文件显示,“凡参加过国防特种工程的退伍士兵,基本上送回原籍,安置在国营农场或地方国营农场;知密较少的士兵,基本上回乡参加生产,其中家住边、海防地区的,经过动员教育,安置在国营农场或地方国营农场,坚决要求回家的,要特别注意对其加强教育;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残废人员,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供养终身……上述人员回原籍后,市、县、公社人民武装部经常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保密教育,严防发生泄密现象……” 1974年4月部队陆续撤离,在部队撤离前开始在“油坊村”的地方整修墓地,战士们都把它叫“八公里半”,当有人光荣时,就说去“八公里半”了。1970年只有五座墓,到了1974年4月,就有了七十几座了。其中有10余人属于病逝,多是患癌症的干部和老兵,都有在西北戈壁奋斗的经历。1973年,政治部一名湖南籍姓黄的干事,带领一个班开始整修墓地。首先核对烈士名单,编写烈士简历,再返回烈士原单位进行核对,确保准确。因原墓碑材料繁多,还有用木板制作的,所以统一制作水泥墓碑。有的烈士埋在别处,因此将分散埋葬的挖出来,集中埋在这里。最后,修建纪念碑,并刻上烈士姓名。纪念碑上雕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鲜红的大字,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8342部队政治部1974年元月立”。部队撤离了,烈士们却永远地留在那里,成为火红岁月的见证。
|